养生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心理常识 > 如果没有手机我们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手机我们会怎么样

发布时间:2017-03-15 21:29:49 |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核心提示:欢迎收看《每日谈心》,我是叶壮。如今,我们每天抚摸最多次的东西呀,不是别的,就是这东西——手机。我们每天摸它的事件呀,比亲人、孩子、爱人的时间,合起来都长,从每天早

欢迎收看《每日谈心》,我是叶壮。如今,我们每天抚摸最多次的东西呀,不是别的,就是这东西——手机。我们每天摸它的事件呀,比亲人、孩子、爱人的时间,合起来都长,从每天早上闹铃响起,到每天晚上关灯睡觉,我们无时无刻不都在爱抚着这个小东西,您还别不信,回想上一次您忘带手机时候,焦虑吗?窘迫吗?这就是手机对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的影响。

如今人们排队玩手机,开会玩手机,聚会玩手机,该玩手机的时候玩手机,不该玩手机的时候还在玩手机!美国的互联网公司Dscout做了个调查,监测了人民群众们日常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数据惊人。每人平均每天点击手机 2617 次,手机屏幕亮着的时间累计是 145 分钟。 而排名前10%的人群平均每天点击手机 5427 次,另外,87% 的人在凌晨 0:00-5:00 之间至少看了一次手机。所以你会理解,现在“同桌吃饭,各自修行”这种事儿为什么会这么普遍。春节聚会上,儿孙辈集体看手机,爷爷那气的掀翻了桌子;家人带着两岁的女孩走在路上,家长玩手机,孩子走在路中央被车撞倒;小夫妻在家各占一个房间,用微信聊天······

表面上看,我们是沉迷于硬件,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我们沉迷的是软件。从知乎到淘宝,从喜马拉雅到bilibili,从阴阳师到炉石传说,这些东西才是我们真正沉迷的原因。不过话说回来,以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基础的社交网络与信息平台,出现的时间并不很长,但为什么它如此深入的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智能设备与社交网络的融合,超越了我们进化中任何一个阶段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平台。它扩展了我们的视野,突破了地域、行业、不同活动空间的限制,让人们的展示和交流的范围得到极大地扩张,让我们获得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大大增加——啃了一辈子老玉米的人,那八成吃一口就会爱上红烧肉的,对不对呀。

不过别忘了,手机自己本身就是一款我们自己做主的“生活滤镜”。人们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照片,分享资讯,可生活真如人们展示的这般精彩吗?仔细观察社交网络,这是一个人们精心修饰过,设置自我形象和大力自我推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商人们兜售着我们的个人信息,我们分享自己认为最好的一面,转发经过修饰和夸大的信息——从标题党到出格的直播客,都是为了切下更大的“注意力蛋糕”,让生活看起来似乎很精彩。承认吧,有那么一瞬间——“赞”是对你最大的肯定。

可是你有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些展示到底是不是带有真情实感?收获的赞难道就代表真正的喜爱吗?经过滤镜修饰过后的信息,会不会收到的也是滤镜修饰过的打折后的认同?相较于依托手机,在面对面的生活中,那些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拥抱和牵手意味着更多真实的体验。你刷了那么多碎片化的、有爆点的零散趣闻,却未必比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对生活更有意义。当一个热衷于晒娃等赞的母亲,远不如一天精心的陪伴对孩子更重要。也许,在社交网络中不停发送和接收的信息,恰恰因为方便,而变得有一些廉价。

也许你见过一种人,他们说,比起线下见面我更愿意在手机上发送信息,的确,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是手机属于我们,还是我们属于手机。每每这时,其实我们不经要想,是不是有的人恰恰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他们的关系“从线上转移到线下”这个过渡,都会出现瓶颈。

一个男生喜欢上一个女孩,在女孩的朋友圈点了500个赞,却未必敢把人家约出来喝个咖啡。

触手可及的社交网络的确可能催生一些错觉:我想关注什么就关注什么,我的听众一直在那里,我们永远不用独自一人。

当我们独处的时候,哪怕只有几秒钟,也会变得焦虑,不安,随时准备掏出手机。等红灯的间隙都能刷个朋友圈,这个动作其实并不表达我们的忙碌,而在表达着我们的焦虑。人们用频繁的联系来觉察自己的存在,放下手机,约等于与世隔绝。在这种习惯性的沉迷中,很多人越来越宅,离实体社交越来越远,网络的便利性让我们失去了真实社交的勇气,开始不了真正的亲密关系,进而饮鸩止渴,进一步用社交网络控制分配精力,体验“被陪伴”,来证明自己并不孤独。

哎呀,您看我这张嘴,大过年的,说了这么多消极的话。不过我觉得也没关系,要想追求积极的未来,就得从认识消极的现在开始。说起过年了,要说今年的过年呐,我们还是得——还是得从抢红包开始啊!!!

当前页面地址:http://www.zgysw.net/bj/xl/xlcs/1723.htm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