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都会出现这样奇怪的关系:一方极好,一方极差,双方貌似两路人,其人生轨迹却交织在了一起,并且难以分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组合呢?
[背景] 故事还原:好女婿与差岳父碰面
2017年春晚,开心麻花团队上演的小品《一个女婿半个儿》笑点频出,让人捧腹。
故事讲的是一个孝顺的女婿,提着大包的水果去岳父家,却被刻薄的岳父误解为空手来。岳父遭遇电信诈骗却坚信不疑,女婿为了保护岳父不受打击,将计划买车的十万元钱带来,谎称是中奖的奖金。而为了让老人警醒,女婿和内弟合演了一出苦肉计,编排了女婿被绑架并索要赎金的情节。在女婿所饰的“绑匪”和岳父的交涉过程中,女婿过于投入,道出了女婿对老人百般孝顺却得不到认可的委屈。后来岳父识破了女婿的把戏,佯装要给“绑匪”一百万,甚至卖房子都可以。原本小气、爱占便宜的岳父是不可能做出这么温情大气的决定的,但女婿听后却感激涕零,坚信不疑,连连说“爸从来都没这么真过”。后来警察赶到才真相大白。
在生活中,如此孝敬岳父的女婿或许不多,即使真的有,也会为人称道。而对女婿的内心感受而言,则可能是“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在上面的故事中,女婿是善良的、真诚的、大方的,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成全亲人,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好人。而岳父则是刻薄的、自负的、强势的,对别人的付出视而不见,且充满了傲慢与偏见,是一个令人生厌的恶人。
[现实] 身边实例:好与差为何往往成对出现
好女婿与差岳父这样截然相反的一对角色,不仅存在于故事当中的翁婿之间,还可能出现于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恋爱中的双方,乃至上司和下属之间。或者说,在我们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并不少见。广为流传的《岳飞传》就是这样。书中的岳飞精忠报国,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但这并没有换来国君的信赖。更惨的是,岳飞最终还死于其报效的大宋王朝的佞臣之手。且不论真正的史实如何,至少在大众心目当中,岳飞的人生际遇就是如此。
现实生活当中,也不时会听到这样的故事。比如,某女留学生,青春靓丽,家境殷实,能说几国语言,就读于某著名大学,却与在酒吧工作、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外国男子相恋。女孩为酒保男友负担房租,并买车送给男友。但对方却是一个嫉妒狂、控制狂,常常对其拳脚相向,一次争吵过后,将女方殴打致死。尸检报告称,死者身体有多处骨折,一些伤口还是未愈的旧伤。
这样看来,似乎古今中外,都会出现这样奇怪的关系:一方极好,一方极差,双方貌似两路人,其人生轨迹却交织在了一起,并且难以分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组合呢?
[缘由] 心理辨析:遇人不淑背后是缺爱
应该说,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极好的一方,也就是付出爱的一方,其实是最渴望爱的一方。这样的个体,在其幼年的人生经历中,可能会处于这样的家庭关系当中: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对其的爱与关注不足,即孩子处于爱的匮乏之中。而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当中,可能会无意中发现,自己如果很乖或顺从,就会得到父母的爱与肯定。所以这样的孩子就会在成长当中特别的听话,而其得到的外部奖赏,也会肯定、强化了孩子的行为。所以,这样的孩子,首先就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事实上,大多数好孩子也就是这样塑造的。
但不幸的是,其中还有一些孩子,也确实很乖很听话,但父母回馈的爱却很少或质量很低,使得这样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不到位。所以会在内心深处留下一个遗憾,甚至是创伤:是我不够好。并因此会产生一个逻辑:以后我要做得更好,才能修正这个遗憾。在此内心逻辑的驱动下,这样的孩子会非常的优秀,或者人品非常的高尚。
而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父母的评价和态度已不重要。但他们的心里却住着一个依然强烈渴望爱与认可的小孩。此时,给予这些评判的则换成了其他的重要人物:恋人、配偶、上司、密友等。当然,这是一种相对幼稚的心理需求。而能够快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人,就是心理发育的成熟度相对更低的个体,就如同三年级小孩更容易得到一年级小孩的仰视那样。所以,一些才女可能会喜欢学渣,一位纯情女子会对骗子男友一往情深。或者如俗语说的“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好汉与花枝在这样的亲密关系当中,因为存在差异,更容易满足内心被爱与认可的需求。
但不幸的是,这样的满足只是初见后的蜜月期现象。时间一久,后者原本就是更为缺乏爱的个体,不可能给予前者持久的高质量的回馈。相反,索取和否定则会逐渐地浮出水面。而此时有的好汉或花枝,就会犯幼年期相同的错误:对方没有给我爱,是我不好,因此我要对对方更好。于是他们会更加努力为对方付出,甚至几近自虐。这样的情形在亲密关系中颇为常见,对方越拒绝,我越要执着,相信终有一天会感化对方。而接受的一方,实际上处于心理地位的劣势,有的人可能会因为获益而压抑自己,有的人则为挽回自己的尊严而以怨报德,向施爱方表达拒绝排斥甚至是攻击,以此来实现心理平衡。就像春晚小品中的岳父,以及对留学生施暴的外国男友——好心没好报!最终好汉或花枝们都会有一个经典的无奈的感慨:遇人不淑。
[支招] 情感培训:健康爱是“礼尚往来”
诚然,外人是随机遇到的,而父母则是不可遇的。有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在这样的年龄段,看的并非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还有孩子和养育者的关系模式。幼年期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对成年个体的亲密关系形成深远的影响。
但对于已经成年的个体来说,过去已不可更改,那么该如何面对未来呢?先要学会爱自己。让自己感受到什么是爱,才会想象得到,把这份爱给别人,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另外,健康的爱是一种互动,就如同“礼尚往来”一样,爱也需要有来有往,而不是单向地流动,这也是爱的形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爱不是虐待。如果有人这样向你索取,一定要尽早地离开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