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然而,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得阳,还是失阳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眼干、舌燥、脱发、便秘、疲倦、烦躁无时不伴随着我们,可是到医院检查,又一切正常,怎么办?
看着老人步履蹒跚的挤上公交车,又到人满为患的患者群里排队挂号,你心疼吗?
西药就像影子,走到哪都要带着,一旦吃上,终身不离不弃。吃坏了胃,吃坏了肝,吃坏了肾。因此,源远流长、成本低廉的传统中医药独特的医疗价值逐渐得到国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青睐和推崇,“中医热”也不断掀起风潮——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用中医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中国印”也刷新了无数国际认知……
“现代科技”+“传统中医”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望闻问切”
中医在世界医学领域最有标志性的集成创新,当属——“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是中医独有的博大精深的个性化诊疗方法。其中“号脉”更是决定中医从业者能否登堂入室的关键能力。
但是,中医脉诊无法量化,治疗前后的脉象也无法对比,脉象、病情的判断,全凭老中医的个人经验,根本没有标准可循,这让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一门缺乏科学依据的“玄学”。
“脉者,气血之先,阴阳之兆。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
其实,脉诊方法是有着极其严谨的理论基础的。中医认为:也就是说,寸关尺与全身脏腑气血密切关联,每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号脉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探寻病因,从而辩证施治。所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
充分发掘传统脉诊技术优势,用多项专利技术将《伤寒论》中“有是脉,用是方”的诊疗宗旨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自主研发了一款“老中医”——这款“神器”可以让脉象的诊断变得标准化、可视化、数字化,并且自动记录,形成电子病历,方便患者自行对比,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足不出户如何拥有
北京太一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脉诊仪
除了让号脉变得有据可循,还解决了一个困扰很多家庭的难题——“就医难”、“看病难”。
与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就医需求相矛盾的是,经验丰富的优秀中医从业者少之又少,漫漫排队挂号的就医流程更是让行动不便的老人望之却步。
在实现初诊后,
北京太一科技有限公司的脉诊仪,除了可穿戴装备及可视化界面外,还配备有PC端与APP端,
这样一来,不仅大大方便了患者诊疗过程,也提升了医生的诊疗效率,为了验证这款诊疗仪的真实效果,小编去做了真实评测。
替代老中医的“机器手”到底有多神奇?
小编体验的第三代脉诊仪,外形简洁大方,体积轻便小巧,可以随身携带,据太一科技技术人员介绍,脉诊仪模拟脉诊部分由寸关尺三部、每部不少于40个测量点、每个测量点间距不大于1mm的微型多点压力测量系统构成,为保证结果精准,每秒将进行不少于50次数据扫描测量。
如平时看老中医一样,需要直立坐姿,双手放平保持安静,太一科技的工作人员将小编手腕朝上伸入,对准桡动脉处,点击加压,闭上眼睛感受,脉诊仪如同真的老中医一样,按压着桡动脉,用不了2分钟,结果就出来了。
随着脉搏跳动的节奏,屏幕上逐渐显现出三道不同的彩色波形3D图像,分别代表寸、关、尺的可视化数据。
每次的测试数据都将记录在系统中,像病历本一样可以随时查看、对比,还可以导出数据为医生提供参考和对比分析。
诊疗结果显示:小编的弦脉指数过高,是过于紧张、焦虑的的体现。
小编确实因为近期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精神异常紧张,而在本次测试之前,去体检机构做过检查,显示一切正常,身体没问题,明知道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却不知道如何应对。
但是脉诊仪的测试结果与小编的切身感受高度一致,测试准确度令人心服口服,而且结果显示表达十分友好,图文配套,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不像老中医的开方书法——除了药房医师没人能看得懂,根本没什么医学知识基础的小编一下子就看明白了。
脉诊仪还根据测试结果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养生建议,比如不建议跑步等有氧运动,少吃水果等,感觉在和一个亲切又有经验又懂你的中医对话。
插上黑科技的翅膀,让“老中医”飞向世界
智能脉诊仪分为民用版和医用版,民用版可用于家庭日常保健、疾病预防。医用版可应用在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作为医生的辅助诊断工具。
中医在养生保健,慢病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款应用了AI技术的脉诊仪,以其便捷的操作,和稳定的效果,得到了行业专家的认可。
据悉,太一科技将在2019年6月5日召开中医智能脉诊系统发布会,产品投放市场之后,将如何赋能传统中医,给目前的医疗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